咽鼓管,这条连接人的鼻咽部与中耳腔的狭窄通道,仿佛一座隐秘的桥梁,静卧在我们的身体内部。它长约2.5厘米至3.5厘米,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,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两端微微开启的它,在张口、吞咽、歌唱时开放,犹如调节鼓室气压的精巧仪器,确保鼓膜内外压力平衡,维护中耳传音装置的常态运行,让声波得以顺畅传导。
各类病患的鼻咽部炎性渗出,分泌物增多,粘膜肿胀,使得这座桥梁发生堵塞,无法正常开放。外界的清新空气无法进入中耳腔,而中耳腔内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,导致中耳腔内形成负压,鼓膜受到考验并发生病理变化。随着粘膜肿胀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,鼓室内出现漏出液,形成中耳腔积液,严重影响了传音功能的正常传导,导致听力减退。
鼻炎、咽炎反复发作的患者,鼻腔内的细菌会借助咽鼓管侵入中耳腔,形成化脓性炎症,阻碍声音的传播。对于儿童来说,他们的咽鼓管尚在发育阶段,相对成人更为短小、宽敞,咽口位置较低,因此更容易受到中耳炎的侵扰。
患者在听力减退前,往往有鼻炎或咽炎的历史。当改变头位时,如向前倾或偏向健侧,积液离开蜗窗,听力会暂时好转。有时,患者还会感受到自声增强,即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比平时更加响亮。
部分患者还伴随着间断性的耳痛和耳内闷塞感。当他们按压耳屏时,耳鸣和闷塞感会得到缓解。对于这类患者,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至关重要。对于儿童,更应该积极、彻底地防治各类鼻炎、咽炎、扁桃体炎,预防感冒,并加强身体锻炼。
在此提醒广大鼻炎、咽炎患者,发病时切忌捏鼻鼓气,以免细菌侵及中耳腔。早期诊断、及时治疗,是保持双耳听力的关键。只有维护好咽鼓管的健康,才能确保我们的听力不受影响,让声音的世界更加清晰、动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