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运动时,需要明确自己的心肺功能状态,进行适量的“有氧运动”。这种运动不仅达到了治疗的目的,还能避免进入过分剧烈的“无氧运动”状态。如何判断“有氧运动”与“无氧运动”呢?可以通过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脏跳动次数和自我感觉来进行判断。
目标心跳次数的计算也有其科学依据。中医科尹德海提出的计算方式为:(220-年龄)×60%~80%。例如,一个50岁的人,他的目标心跳次数应在(220-50)×60%~80%,即102~136次/分钟。这意味着,为了达到较好的运动治疗效果,50岁的人运动后的心跳次数应至少达到102次/分钟,但超过136次/分钟则可能进入“无氧运动”状态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,应将心率控制在这一范围内,并根据自己的感觉调整运动强度。
运动时间也是关键。每次连续运动的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,但也不宜超过1小时。如果血糖控制不佳,建议三餐后半小时都进行适量的运动,这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,并可能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。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,每天半小时左右的运动时间是最理想的。长期坚持中小运动量的运动比间断进行大运动量的运动效果更好。
一天中适宜运动的时间通常在早晨或下班后。避免在饱食后立即运动和空腹时运动。饭后半小时开始运动是最佳时间,此时血糖水平较高,运动不易引发低血糖,并有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。
至于运动的频率,糖尿病患者每天都应有一定的运动时间。如果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,每周运动的次数也不应少于3~5次。如果每次的运动量较大,可以适当延长间隔时间,但至少每隔1~2天应有一次规律的运动。若运动间隔时间过长,则可能达不到运动治疗的效果。
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运动时,应结合自身情况,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,选择合适的运动频率,以达到最佳的运动治疗效果。